麻花星空无限视频

刘逸芳:成为台大人的一学期

发布人: 薛雪阳 | 发布时间: 2020-04-24 | 阅读数:

2018年2月,我开启了赴台交流之旅,满怀激动与新鲜之感;至2018年6月返程,我的行囊中,更是有了满满当当的收获与感动。

在台大交流的半年,我选修了民法身分法、劳动法、刑事审判实务等多门课程,研习台湾法律,了解台湾文化。上课之余,丰富多彩的讲座、研讨会、学生活动,更是让我见识到了台湾老师们对教学的热情、对知识的不懈钻研,更感受到了台湾同学的热情与活力。而参加学伴项目,在台大旁的龙安小学与法国学伴搭档教学,也让我收获了与孩子们之间的友谊。参与野外地质课程,让我在欣赏台湾的风光之余,也对其背后的风土人情有了更深的了解与探索。

以下便是于地质调查课程结束后写下的一份野外日记,以此一窥台湾风情,也为交流生活留下几分纪念。

作為交流生,真的非常幸运可以修习到地质调查导论这一野外课程。对於我而言,臺湾的风景人文都充满了新鲜感与吸引力,而能以野外课的方式来增进自己对於臺湾地质地貌的瞭解,是单纯的游玩活动所无法比拟的。人们常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纵观本次花东野外课程,倒真是小石头里有大学问,一粒沙里见世界了。

在参与野外地质调查课前,地质学对我而言,几乎是完全陌生的。四天的野外课,让我对地质学有了新的认识。但自知身為门外汉,不能够写出十分具有专业性与科学性的地质调查报告,惟想以“野外日记”的呈现方式,谈谈四天的感想与收穫。

「逸芳的野外日记」

2018.5.25 星期五 天氣晴

期盼已久的野外课终於开始啦!带上地质锤,备好野外用品,怀揣着对花东美丽景观的期待,我们在清早向东北海岸前进。

约莫九点时,来到了今日的第一站——久闻盛名的阴阳海。虽说是上午九时,天气已然开始炎热,但晴空下的海面也更添了一分美丽。第一眼见到阴阳海,忍不住赞嘆自然的力量,可以如此明显地让一片海域呈现两种完全不同的顏色。而这一神奇景观则是因為矿坑中的含铁矿物在自然风化之后,形成具有大量二价铁离子的酸磺水,流入河水后,二价铁离子在高氧量环境下氧化成了叁价铁,从而带有氢氧根。但由於流入的时间短,并未将二价铁全都氧化成叁价铁,半封闭的海水环境也让铁离子氧化速度变慢,高能量的海水更是使悬浮粒子不易附着於湾底,因此常年呈现这一景象。

观察完海的顏色,我捕捉到了十分完整的海胆化石。通过老师的讲解,第一次知道海胆还有多种类型,可通过外型、口及肛门位置、棘刺及所处环境来判断。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看到了一块较大的生痕化石。面对这块化石,想像着在多年以前,有许多生物曾经在沙、泥滩上居住、挖掘、爬行、蠕动和摄食,它们的行為在地层留下的记录方式,有纵向、横向、斜向,也有管状、网状、凹槽等,十分有趣。

此景令人不禁感慨:一块化石可以尘封歷史,便也可以让歷史重新鲜活,一块小小的石头却蕴含了许多的故事。也许地质学家的工作之一,就是通过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让这些“沉默”的石头得以“开口说话”,担当一般民眾与岩石地层之间的桥樑吧。

第二站主要观察的是火成岩脉、海蚀平臺与低度变质岩的铅笔状构造。在这一站,我学会了如何辨别断层是為左移或右移,也找到了冷却节理与垂直节理。远眺龟山岛,听老师讲解火山爆发的等级高低与岩浆库的容量有关,重塑了我对活火山的认识。在第叁站粉鸟林,我瞭解到此处岩性以角闪岩為主,其形成环境為低温高压的变质环境。在这一站,我们小组第一次运用地质锤敲开了一块变质岩,发现岩石有明显的片理,内部有大片区域呈现深红色甚至深棕色。动手实践的感觉很新奇,也很有趣。

(摄於粉鸟林,小组同学一同敲开岩块观察其内部)

今日的最后一站则来到了七星潭。此时已快接近傍晚,七星潭海风徐徐,浪花跃动,海水透着一种温柔的蓝色,十分美丽。在瞭解了花东纵谷地震序列、米仑臺地的抬升原因及七星潭的形成原因后,我们开始学习辨认各类石头及找寻玫瑰石。

可惜没有寻找到玫瑰石,但却学会了可以使用地质锤来刮石头的表面,以有无“伤痕”来判断是為石英或大理石。也发现了多作為建材的花岗石,纹路特殊的蛇纹石,表面带有绿色及黑色云母的绿泥石、片麻岩等多种石头。

(摄於七星潭,左上:绿泥石右上:片麻岩左下:大理石右下:蛇纹石)

今日天气虽热,但吃到了司机叔叔送给大家的芋头碗冰,很感恩。期待明天的行程!

2018.5.26 星期六 天氣晴

今日第一站,是到瑞北溪寻宝。瑞北溪流经附近的打马燕山,带来了大量的变质岩碎块,我们可以在这裡寻找到竹叶石、石榴子石和扬起石。经胡老师介绍,知道竹叶石以细粒的石榴子石為粉红色的岩基,可以通过表明的竹叶状纹路来辨别;而在本区的石榴子石多為红色,呈现透明或半透明状,可作為宝石;阳起石则呈现暗绿色,纹路较為细密。在一阵翻找后,我们成功地发现了叁种宝石矿物。

(摄於瑞北溪,从上至下分别為红榴子石、阳起石、竹叶石)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大坡国小,观察位於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交界处的池上断层。在这裡,我观察到溜滑梯的顶部翘起,斜坡底部挡土墻破裂,及地质学家们安置的地殻変形精密测量仪。池上断层主要是潜移型断层,潜移是断层小规模错动并在长时间中持续慢慢释放能量的活动,因此可以认為池上断层相对安全。

在去利吉村的路上,林老师演唱了一曲《来去台东》,歌中提及鲤鱼山。老师表示,台东有许多以动物命名的山峰,而这些山峰中都夹杂着外来岩块。就如被称作“小黄山”的利吉层,為巨厚的灰色泥岩,岩层中夹有种类繁多而大小不一的外来岩块。且敲开岩块后可以发现泥岩填充物的表面具有光滑的鳞片状叶理,可以推测出利吉层曾受过强烈的压应力剪切作用。令人惊奇的是,鳞片状叶理并不规则,表明岩块所受的剪切力可能来源于四面八方。受力复杂且外来岩块奇多,利吉恶地的成因还有待世人进一步地探索。

今日最后一站的观赏对象是枕状熔岩。其是海底火山喷发的产物,位於水深500公尺下,与明日将要参观的石梯坪的潜水喷发有着本质不同。在此景点时,联想起第一日在莱莱参观到的降温冷却节理,岩石会垂直于温度梯度而裂开,而枕状熔岩的冷却顺序為由外到内,因此可以判断其呈现放射状节理。近距离观察时,我们的猜想被印证了,学以致用让大家都有满满的成就感。

(摄於枕状熔岩)

今日夜宿知本温泉,曾到过北投的我兴奋地想要知道两种温泉的不同之处。然而,除了硫磺的味道更為淡些,我并未觉出任何不同。据同往的北投同学说,知本温泉是碳酸氢钠温泉水,北投则多為白硫泉,因此北投温泉对於皮肤的刺激性更大一些,对於敏感肤质的人而言,知本温泉泡起来则更為舒服。

一边泡脚一边吃着温泉蛋,仰望天空还可以看到繁星,可谓是愜意无比。

2018.5.27 星期天 天氣晴

今日天气晴好,海岸景观在阳光下十分亮眼。第一站我们来到了有着许多美丽的海蚀构造的小野柳。在这裡,我们观察到了四种地层倒转的现象,分别為流槽铸型、波痕、交错层及火焰。在助教学长姐的帮助下,学会了如何辨认地层年轻的方向以判断是否有倒转情况的发生。例如,火焰又称脱水构造,其因快速沉积而未来得及脱水,如带水的海绵受重压后会有水分向外溢出,其受重压后泥沙也向上溢出,从而形成了火焰般造型。在小野柳,此上凸形状却在下方,因此岩层明显有倒转的情况。

(摄於小野柳,左上:交错层右上:火焰左下:流槽铸型右下:波痕)

下一站则是叁仙台。在本站,我们观察到了火山角砾岩、浮石和斑状安山岩。浮石不仅有着放在水中也能漂浮的神奇特质,其由火山喷发至海上约一年就会沉入海底,也可以作為地质上很好的时间指标。胡老师还為大家讲解了斑状安山岩与麦饭石的不同。麦饭石由於含有沸石类矿物,离子交换能力强,可以用作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废水处理等,斑状安山岩则因不含沸石类矿物而无此功能,但两者在外表上极為相近。

在本站,主要任务之一是找玉髓。玉髓是隐晶质的石英,正常為白色,沾水后可明显看到呈现透明至半透明状。若是玉髓内混入了铜离子,则被称為“台湾蓝宝”,价比钻石。由於石头表面若带水更易辨别,我便走进海滩,从表层岩石向下挖掘,持续工作一阵后,发现有块石头表面有一道透明的亮面,结果居然真的是玉髓!继瑞北溪寻宝后再一次捡到“宝石”,内心之兴奋难以言表。

(摄於叁仙台,右中為寻找到的玉髓)

离开叁仙台,便来到了我嚮往已久的石梯坪。在石梯坪,可以观察到凝灰岩,岩层中夹杂着大小不一的外来石块。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黑色的外来岩石。由於火山喷发也会将围岩一同炸出,大块的石块直接砸在地上时,地面沉积的火山灰尚未凝固,石块撞下来就形成了明显的撞击构造。在黑色巨岩旁边,还可以看到围绕着此块石头的、呈现流动状的凝灰岩。

与小野柳不同的是,石梯坪的火焰及鱼骨状交错层并未发生地层倒转,但形状更大,更易辨认。除此之外,石梯坪的海阶、壶穴和左移滑动面,也是很有名的地质景点。

接着,我们来到了石门。在石门不仅可以看到主体為火山碎屑岩的海蚀拱门,还观察到了有着美丽节理的柱状安山岩。在拱门内,林老师带领大家观察了穿孔贝的实体化石与生痕化石。由穿孔贝在同一时间集体灭绝,可知是因為地震使地壳在短时间内抬升,穿孔贝来不及作出应对,在原本位於海面附近的地方集体死亡。而离海较进的柱状安山岩与澎湖的柱状玄武岩虽都属於火山岩,但在成分、酸碱及岩石构造上还是有所不同。据介绍,此柱状安山岩属於掉落此地的外来岩块,完整应呈现六棱柱状,十分奇伟。

最后一站,我们停在路边观察沙脉桥。砂岩岩脉的主体是八里湾层的砂岩,被侵入的岩体则属於都峦山层。成因与年代都不尽相同的两套岩层,是因為岩块掉入了未胶结的沉积物,经歷了岩块崩落、砂层液化、砂粒溢出等作用才形成的。而藉此机会,老师也向大家展现了海岸山脉地层关係图。

明日就要前往全台湾最老的岩石带——太鲁阁带,观察各式各样的变形构造,十分期待!

2018.5.28 星期一 天氣晴

野外课程进入了最后一个阶段,非常幸运的是这四天的天气都非常晴好。虽然炎热,但也便於摄影与观光。

在砂卡礑步道最大的惊喜,便是可以进入峡谷,近距离地观察岩层。在这裡,我们看到了多重协调褶皱、串肠褶皱、剑鞘褶皱与夹皱劈理。其中,多重协调褶皱令我最為惊叹。在多重协调褶皱中,有一块岩石扮演了主导的角色,而由谁主导,与岩层厚度、流动性、黏稠性等因素有关。面对岩块,可以明显地看出“强势”岩块的弧长长,周边岩块的弧长较短。

在返程中提及砂卡礑步道时,林老师表示,在溪谷中有看到较為圆润的白色石头,且有大有小。但其特殊在于位於河流的中上游,而非如七星潭或叁仙台之类的河流下游处。表明其不仅歷经了一定的搬运作用,也极可能是歷经了多次的变质成岩、侵蚀、冲刷等作用。并且,其也有可能是天祥混同层的一部分。

小小石头却可以折射出如此多的故事,引发人们的好奇与猜想,可谓是好奇心带我感悟地质,小小石头向我诉说歷史的进程了。

返程途中喝到了很好喝的佳兴柠檬汁,感恩林老师,也感谢助教学长姐的热情相助,可谓是收穫满满、不虚此行。

感谢野外课让我对於台湾的地质地貌更多了一份亲近与了解。人们常常说要仰望星空,但也不要忘记低头看看脚下的土地。生存于这个世界上,就不要吝惜我们的努力去了解它、探索它。这不仅是地质学家与天文学家的工作,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该常常葆有的一颗好奇心与一份探索心。

因為,坐在石梯坪的凝灰岩上远眺大海的感觉,真是太棒了!

(摄於石梯坪)

刘逸芳

上一条:罗亚锋:记台湾政大交流

下一条:刘旭晖:越过那一湾浅浅的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