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即将离开一个待了较长时间的地方的时候,有时会有不舍的情绪。这种情绪大抵与几个因素有关:离开这个地方后再来的可能性与间隔、对这个地方的感情。
前者,如李陵在贺苏武归汉时说:“异域之人,一别长绝。”于是这次离开不但让当事人念念不忘,而且千百年之下也引起了无数人的共情。在“小叁通”、“大叁通”开通前,“一湾浅浅的海峡”就足以造成无数令人神伤的乡愁。但这个因素跟我倒是没什么关系,毕竟厦门距离台北如此之近,“小叁通”也很方便。那么我为何还是觉得很舍不得呢?看来只能是第二个因素太过厚重了。
现在,一学期已到尾声,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这学期我在学业上收获颇丰:我选修了两门通识课程,其中一门,尽管我不同意这位值得尊敬的、非常有使命感的老师的许多观点,但我至少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一类人的想法;另一门课则让我获得了许多有趣的信息和知识、参访了台北客家文化主题公园(好歹我也是客家人吶)、结识了几位年龄相仿的朋友,以及最有意思的,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一些台湾朋友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深度。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门课都开在进修部,也叫“夜间部”,可以理解为“在职学士生班”。一般认为这种在职学士班的水平会低于全日制学校。比如学期初的时候一位学姐就对我说,建议多选一些日间部的课,夜间部与日间部有些差异。但我在夜间部的体验其实超乎预期的好,许多夜间部老师的授课态度和水准并不比日间部的差,很多老师在两边都有开课,甚至有些很棒的兼任教师只在夜间部开课;而从学生方面,跟日间部一样都有一些缺勤、不听课、考试作弊的现象,但有志于学的同学则一点不比日间部的同学差,甚至可以说更为积极进取。
除了通识课程外,十门专业课程也是各有擅场:有“大法官”教仲裁,有理律所大律师教书状,有留美博士讲英美法,有留德博士讲欧陆法哲学,有“一桥劳动法”,有警大犯罪学,并且听了一些精彩的学术讲座。我想这就是交流最有意义的地方。
至于硬件与环境部分,台北大学叁峡校区富于现代感的图书馆、庄重的法学大楼、心湖畔的樱花林,都是很好的,尤其图书馆的内部设施也很棒。但是台北校区的夜间部则有些一言难尽了……硬件方面还有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是,台北大学的日间部位于新北市的叁峡地区,然而交流生的宿舍位于台北市,尽管每天早上有专车,但在路上要花约50分钟,而且长途坐车颇为劳累。捷运叁莺线的修建早已被台北大学校方列入重点关注和参与的事项,但是台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着实不容乐观。
尽管如此,台湾地区或者说台北大学仍然有一些长处能为厦大所借鉴:
比如,台湾许多高校均有“学伴”制度,即学校为交流生征选志愿者,称为“学伴”。学伴在交流生赴台前就与交流生建立联系,为交流生提供从赴台交通方式到办理电话卡、交流学校周边交通与饮食等一系列问题的咨询与建议,甚至接机、一起旅行。这一制度有利于大陆交流生迅速适应在台湾的生活。厦大也可以建立类似的制度,为来厦的外校交流生征选一对一的志愿者。
此外,台湾地区(至少是台北市)对残障人士的友好令我印象深刻。台北大学的各学院教学楼及图书馆均充分考虑到了残障人士对无障碍措施的需求。在大楼入口及厕所入口均有缓坡设计,厕所内部及厢式电梯也考虑到了残障人士的不便。希望厦大在将来的内部改建计划中丰富这类无障碍措施。
总之,在台湾交流的这四个月是新奇而愉快的,而作为大陆来的朋友,作为厦大的学生,我认为我在台湾展现出的是礼貌而高素质的形象,也希望将来还有机会与台湾的朋友们交流。
最后,这四个月的交流之所以能如此顺利,离不开厦门大学港澳台办、法学院外事秘书等单位和老师的协助与支持,感谢你们!
△台北大学法律学院
厦门大学刘旭晖
2018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