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星空无限视频

“青榕”金融法律实务论坛(第8-10讲):民间借贷专题系列顺利举行

发布人: | 发布时间: 2024-12-27 | 阅读数:

2024年秋季学期,由厦门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与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厦门金融司法协同中心联合开办的“金融司法实务”课程每周一晚上在法学院础101进行。本课程由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法官、福建省金融工作专家、福建省审判业务专家、厦门金融司法协同中心金融审判团队团队长林鸿法官主讲。在承接前期课程“金融司法协同治理”的基础上,林法官专门探讨了金融司法中常见的民间借贷问题,深入剖析了民间借贷的法律关系,详细解读了民间借贷的司法实践。林法官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为同学们揭示了金融司法审判的深度与广度。

课程讲座内容

第一讲的主题为“民间借贷专题”,内容包括民间借贷的界定、受理与管辖、民刑交叉问题、合同的效力、举证责任的认定、诉讼主体认定、民间借款合同与买卖合同混合情形的认定、合同的履行与变更、违约责任。林法官开宗明义,首先依据《民法典》明确民间借贷的概念、与金融借款合同的区别,民间借贷的主体权利与义务,结合民法典合同编“禁止高利放贷”条款,详细讨论了人民法院在具体案例中认定交易习惯的方式。民间借贷是我国案件数量最大的单一案由,全国法院年均收案在200万件左右,涉及广大中国家庭。在课程的前半部分,林法官通过一系列案例,详细讲解了非法放贷的刑事责任问题,包括高利转贷罪、非法经营罪等常见罪名。他提到,民间借贷的本质是一种偶发的基于情谊的资金融通,其与正规金融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不以经营为目的。这一定义为司法实践中如何界定民间借贷提供了重要参考。他还通过“利息转化为本金”等常见纠纷案例,深入分析了法律保护与风险防控之间的平衡问题。在课程的后半部分,林法官引入了北京“以房养老”骗局等真实案例,强调民间借贷在特殊社会背景下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他指出,由于监管缺位,某些机构利用高龄老人缺乏法律意识的弱点,通过不规范操作剥夺其财产。该案例直接促成了司法机关对房产公证行为的全面限制。最后,林法官总结道,金融法治的完善需要从体系建设、案件审理与社会教育多个层面入手。他强调,法学学习不仅要关注法条的适用,更要有整体的思维方式,全面掌握法律规定、金融监管和弱势群体保护,理解法律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一讲的内容为后续专题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金融司法协同视角。

第二讲的主题为“民间借贷与其他法律关系的交叉”。承接上一节课的内容,林法官首先从民间借贷的界定问题入手,详细解析了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民间借贷与其他法律关系的界限,尤其是在以项目公司为投资标的的投资合同中,民间借贷的性质判断及法律适用问题。他通过案例指出,司法审理中需要从合同表面文字深入交易实质,避免因形式认定导致案件裁判失当。接下来,通过对父母为子女出资购房、情侣间转账以及男女分手后签订借条等具体情形的探讨,林法官阐明了民间借贷法律关系的多样性。他指出,对于父母为子女购房提供资金的法律性质,应结合当事人的真实意图、具体使用情况以及证据进行类型化判断;对于情侣间的转账行为,借贷合意的确凿性至关重要,明确的借条或微信聊天记录等证据能够在纠纷审查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接着,林法官深入分析了民间借贷纠纷的法律管辖问题。他指出,管辖法院通常为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即合同履行地或被告住所地。这一法理基础在实际操作中较为明确,但在债权转让、不良资产处置等特殊情形下,管辖法院可能会因债权的变更而发生变化。这种复杂性对法官在案件审理中的法律适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最后,林法官分析了网站平台退出引发的刑民交叉问题,尤其是在网贷平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情形中,涉及担保公司的法律责任及其诉讼困境。他通过具体案例阐明,民间借贷与非法经营活动交叉时,如何在刑民并行处理机制下平衡法律适用。课程还对相关案例所涉及的司法解释变迁历史,以及立法与司法解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同学们提供了实务操作中的宝贵见解。

第叁讲聚焦于民间借贷纠纷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司法审判思维与路径分析。林法官围绕套路贷问题、砍头息认定、夫妻共同债务、电子证据、笔2笔网贷、以房抵债、委托理财合同、担保、时效与期间等核心议题展开详细讲解,并结合案例分析探讨法律适用的要点与难点。

课程开始,林法官以“套路贷”现象为切入点。对于“砍头息”的问题,林法官详细解释了《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明确“砍头息”因借款人未实际收到该部分借款而无效。通过案例分析,他阐明了民事证据的“高度盖然性”标准在借贷本金认定中的适用,并提醒同学们,法官在处理类似争议时会高度重视注重证据链的完整性。

接着,林法官探讨了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问题,强调依据《民法典》,需结合借款用途、夫妻关系实际情况等因素综合判断债务是否属于共同债务。林法官通过多个案例说明,审理此类案件时,需严格审查证据,避免因证据不足导致认定错误。在“以房抵债”问题中,林法官提及其作为“套路贷”的重灾区,惯常体现为伪造房屋买卖合同以掩盖高利贷的行为。他强调,法院需结合借款合同与房屋买卖合同的实际履行情况审查是否存在流质契约,防止非法利益转换为合法外观。此外,林法官还针对笔2笔网贷中的法律风险、委托理财合同的法律效力、担保与时效问题逐一展开讲解,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审判建议。

结语

本门课程由林鸿法官亲自授课,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司法实务经验,让同学们从书本走向实践,对法治在金融领域中的重要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与思考。

首先,本门课程在内容上深入浅出,扎实生动,极大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与传统的法学课程相比,“金融司法实务”课程最大的亮点在于其鲜明的实践导向。无论是民间借贷的法律风险分析、案件中的证据审查技巧,还是金融监管与司法协同的细节剖析,都让同学们不仅能够理解法律条文本身,更能够感受到法治在经济活动中的实际作用与价值。

其次,本门课程系统化的学习路径对培养同学们的整体法律思维具有显着的帮助。课程内容从“民间借贷”切入,逐步深入到“套路贷”“砍头息”的具体问题,再延展到“夫妻共同债务”等复杂法律关系的探讨,内容脉络清晰且逻辑严密,不仅能够从宏观视角理解金融司法的总体框架,也通过对微观议题的深入探讨加深了对具体问题的把握。课程从宏观到微观,再回归宏观的设计,让同学们得以全面理解金融司法领域的核心理念和实践策略,构建起系统的知识框架。

再次,林鸿法官的课堂教学方式尤为引人入胜。他通过提问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同学们思考,促使同学们跳出传统法律框架,深入探索案件背后的社会意义。这种启发式教学激发了同学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热情。在课堂中,同学们针对“砍头息”“套路贷”“笔2笔网贷”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直面社会中的实际争议点和法律挑战,深刻体会金融司法的复杂性和现实意义,由此获取了更全面的视角以理解和分析问题。

最后,课程的学习为同学们的未来职业发展带来了深远而持久的启发。这门课程不仅让同学们在专业知识层面有所精进,更让同学们对法律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金融司法领域的广度与深度使同学们认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律从业者,仅仅掌握法律条文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和全面的知识结构。法律在社会治理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解决个案的工具,更是维护公平与正义的基石。


文/陈予薇

审核/刘志云

审定/张宇斌

上一条:中国法学会证券法学研究会会长郭锋教授莅临我院授课

下一条:金融法中心博士研究生魏永奇受邀参加上海财经大学第一届“实体与程序的对话”全国法学博士生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