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着.主编):
1.《犯罪学新论》,独着,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初版,34.3万字;2006年修订二版,52.9万字。 2.《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之影响》(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第二作者李勤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 3.《中国茶文化史》,海峡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 4.《法制史习题集》,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中国法制史》,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中国法制史备考与拓展》,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晋书刑法志&驳迟;译注》,主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二届中国法律史学会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第十叁届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8.《法律史译评》(第1-8辑),主编,北大、中政大出版社及中西书局,2013-2018年版。 (合着):
1.《二十世纪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撰写《政治卷·法制》一章,约7万字。 2.《中国法制史考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撰写甲编第四卷《历代法制考·隋唐法制考》之“四.唐律赃罪诸考”,约3.3万字。 3.《外国刑法专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撰写第8章《违法性阻却事由》,约3.3万字。 4.《刑法总论》(第1-5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撰写第11-14章,约12万字。 5.《刑法分论》(第1-4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撰写第7.10章,约3万字。 6.《犯罪学》(现代刑事法学系列教材,共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020年版。撰写第13章《犯罪的情境预防》,约3.4万字。 7.《刑法分论》(高等学校法学精品教材系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撰写第7章《危害国防利益罪》,约2万字。 8.《东アジアの死刑》,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08年2月版,第299-383页。撰写第8章《现代中国の死刑に関する立法およびその整备について》,约9万字。 9.《中国法制史》(法律硕士闯惭联合教材,撰写第二编的体系导读,第四、第六章),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论文类:
1.《对于科举制起源的几点意见》,《历史研究》1984年第6期。 2.《唐睿宗朝的政治改革与“开元之治”》,《厦门大学研究生学报》1985年第1期(创刊号)。 3.《唐代淮南地区工商业的发展和繁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 4.《唐代淮南道区划.人口考》,《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叁秦出版社1989年版。 5.《论睿宗朝的政治改革与开元之治的关系》,《厦门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6.《唐以前封建法律对官吏赃罪的处罚规定及其特点》,《厦门大学学报(法学专刊)》,1993。 7.《论唐代官吏的贪污罪》,《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 8.《论唐代惩治官吏赃罪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9.《略论唐代的坐赃》,载《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对于中国古代赃罪的若干问题》,载《中国历史上的法制改革与改革家的法律思想》,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对于唐律的赃与赃罪问题》,载《法门寺文化研究通讯》12,1998年10月;该文提要后收入《98法门寺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2.「唐代の坐赃について」(《对于唐代的坐赃》),日本《古代文化》1999年1期,第16-24页。 13.《论犯罪暗数及其询问调查方法》,《厦门大学法律评论》第1期(2001年),第75-88页。 14.《中国法律史学会暨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2001年学术年会综述》,《中国法学》2002年第1期,第182-184页。 15.《律令格式与律令制度.律令国家》,《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2期,第131-136页;又收入陈鹏生等主编:《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法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201-214页。 16.《二十世纪之唐律令研究回顾》,《中西法律传统》第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1-107页。 17.《建立理论新颖.体系严谨的“犯罪学”课程》,《厦门大学学报》2002年增刊(教学论文2辑),第120-123,141页。 18.《“中国法律史”教学的几点体会》,《厦门大学学报》2003年增刊,第76-80。 19.《论受害人未觉察的犯罪——以白领犯罪为中心》,台湾《法令月刊》第54卷第11期(2003年11月),第50-55页。 20.《二十世纪唐代“典”“判”研究回顾》,载倪正茂主编:《法史思辨》,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22-332页。 21.《岛田正郎&濒迟;清末近代法典的编纂&驳迟;一书评介》,载《沉家本与中国法律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590-605页。 22.《隋&濒迟;开皇律&驳迟;十恶渊源新探》,《法学研究》2005年第4期,第133-137页。 23.《隋&濒迟;开皇律&驳迟;与佛教的关系论析》,中国法律史学会编:《中国文化与法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198页。 24.《保辜制度与一年零一天规则的比较研究》(第一作者),戴建国主编:《唐宋法律史论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396-408页。 25.《环境犯罪学と状况的犯罪予防理论についての関係弁析》,日本《日中学术研究誌》(创刊号),2007年12月,第33-44页。 26.《以传统和谐文化推进我国修复性司法的建立》(第一作者),陈鹏生、徐永康主编:《儒家法文化与和谐社会》,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0-226页。 27.《从目的到工具——论人民司法和司法为民的价值取向》(第一作者),《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46-53页。 28.《日本刑法有期刑上限的提高及对我国的启示》(第一作者),《厦门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114-121页。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9.11全文转载。 29.《论提高我国有期徒刑的上限及其与死缓的衔接》,赵秉志等主编:《新中国刑法60年巡礼·上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第408-414页。 30.《论董必武法律思想中的社会主义民主观》(第一作者),《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10月版,第144-148页。 31.《雅俗共赏:新世纪最重要的唐律注释书》,《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春季卷。 32.《论佛教礼仪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厦门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第105词113页;又收入增勤主编:《首届长安佛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五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年8月版,第101词110页。 33.《我国历代刑法中的法定拟制综论---兼评我国现行刑法分则界域内的法定拟制》(第一作者),《当代法学》2010年第5期。 34.《董必武的人民司法思想与我国刑事再审程序的重构》(第一作者),《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9月版。 35.「銭大群『唐律疏义』」,「东洋史研究」2021年12月。 36.《论董必武“人民司法”思想对我国当代司法体制改革的启示》(第一作者),《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年9月版。 37.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Laws on Capital Punishment in Modern China, in Capital Punishment in East Asia 2012, pp. 315-403。 38.《“举重以明轻,举轻以明重”之法理补论——兼论隋律立法技术的重要性》,《东方学报》(京都)第八十七册,2012年12月,辫辫.392-377。 39.《董必武“依法办事”法学思想的当代意义——以“(醉酒)危险驾驶罪”为视角》(第一作者),《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二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40.《论诽谤案件中国家公权力的介入》(第一作者),《南开法律评论》(总第八期),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41.《论佛教对儒家思想及传统法律的影响——以隋文帝的时代为中心》,《法制史研究》第24期,2013年12月,第181-194页。 42.《诽谤罪公器私用现象分析》(第一作者),《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14年卷(总第23辑),第95-122页。 43.《西方环境犯罪学:理论、实践及借鉴意义》,《厦门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第20-28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4.(5):66-67转载。 44.《董必武法学思想对防减冤假错案的启示》(第一作者),《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叁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14年版,第279-286页。 45.《由&濒迟;为确定刑事复核制度的通知&驳迟;引发的思考》(第一作者),《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四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年版,第375-381页。 46.《唐明律“轻其轻罪、重其重罪”再辨析》(第一作者),《法制史研究》第二十七期,2015年6月,第237-273页。 47.《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宗教与法律研究中心编:《宗教与法律之多维探寻》,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年版,第108-119页。 48.《&濒迟;晋书·刑法志&驳迟;校注举隅》,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编:《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第九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2月版,第200-234页。 49.《涉公诽谤罪存废的历史传统与现实考量》,《学习与探索》2016年第1期,第60-62页。 50.《问题的多面性及其对策——中国法律史学困境的知识运行解读》,《江苏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第151-157页。 51.《论传统治道中君罪的形成与消解》(第一作者),《原道》2016年第1辑。 52.《&濒迟;大明律&驳迟;采六部体系编纂模式原因考辨》(第一作者),《法律科学》2017年第1期。 53.《论佛教之“罪”在中国古代的法律化及其限度》(第一作者),《厦门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 54.《宋慈与中国古代司法审判理念发展探析》(第一作者),陈晓枫主编:《中国传统司法理念与司法文明》,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55.《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中罪观念的影响》(第一作者),《学术月刊》2018年第2期。 56.《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形式的若干影响》(第一作者),《北方法学》2018年第4期。 57.《厦门“最具安全感城市”建设的初步研究》(第一作者),《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 58.《新时代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研究——以厦门市近几年的犯罪预防实践为视角》(第一作者),《厦门法学文库》2018年卷,厦门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59.《佛教影响中国传统法律论纲》,《中国历史文化新论——高明士教授八秩嵩寿文集》,台北:元华文创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版。 60.《中国茶文化散论》,《茶业通报》2020年第3期。 61.《简论明代制茶、饮茶法的变革》,《中国茶叶》2020年第11期。 62.论佛教刑罚观对中国传统刑罚理念的影响》(第二作者),《江苏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 63.《论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佛教影响》,《厦门大学学报》2020年第6期。 64.《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吧国华人社会的离婚制度研究》,《法律文化论丛》第11辑,知识产权出版社2020年版,第82-116页。 65.《&濒迟;魏书·刑罚志&驳迟;点校问题评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20年第6期 66.《&濒迟;魏书·刑罚志&驳迟;译注札记》,《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第14辑,社科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 67.《论汉隋间法律文明的转型》,《法律科学》2021年第2期。 68.《北朝胡汉融合视域下中古“五刑”刑罚体系形成史新论——兼评冨谷至&濒迟;汉唐法制史研究&驳迟;》,《学术月刊》2021年第3期。 69.《书评:冨谷至&濒迟;汉唐法制史研究&驳迟;介评》,《唐研究》第26辑,北大出版社2021年版。 70.《&濒迟;中国古代法理学&驳迟;前言》(厦门大学百年学术论着选刊),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71.《托古改制与破旧立新之间的法理言说》,《原道》第40辑,2021年8月,第253-265页。 72.《简论陆羽茶道的特色》,《茶业通报》2021年第2期,第85-89页。 73.《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语言的影响》,《现代法治研究》2021年第2期,第1-9页。 74.《保辜制度新论——兼论伤害致隔时死亡的东西方法律规制及其价值》,《中外论坛》2021年第3期。 译着、译文(合译):
1.《曹操》(日·川合康叁着),陕西叁秦出版社1989年版。 2.《论中国古代家长制的建立和家庭形态》(日·堀敏一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4期。 3.《宋代中国的国家和经济——财政·市场·货币——》“中文提要”,(日·宫泽知之撰),日本创文社1998年3月版,第1-5页。 4.《隋唐书&濒迟;刑法志&驳迟;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日·梅原郁撰),《中西法律传统》第5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2-242页。 5.《从资料环境看20世纪日本的唐代法制史研究》(日·辻正博撰,与陈进立合译),王立民主编:《中国历史上的法律与上海发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1-333页。 6.《礼仪与刑罚的夹缝——贿赂罪的变迁》(日 富谷至撰),《法史学刊》(第二卷),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139页。 7.《前近代中国的死刑论纲》(日 富谷至撰),台湾《法制史研究》第14期,2008年12月,第97-107页。 8.《从终极的肉刑到生命刑——汉至唐死刑考》(日 富谷至撰),《中西法律传统》(第7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8页。 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听讼与录囚(日 辻正博撰) 10.隋文帝的乐制改革——以鼓吹乐的再编为中心(日 渡边信一郎撰) 11.唐日赋役令的构造和特色(日 大津透撰) 12.对于唐日律令制度下的杂徭(日 大津透撰) 13.唐日律令贱民制考察之一——对于贱民间的阶层性秩序(日 稻田奈津子撰) 14.唐宋变革时期的军礼与秩序(日 丸桥充拓撰)(9-14,收入《日本学者中国法论著选译 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90-343页) 15.《三国魏文帝的法制改革与妖言罪的镇压——古代中国法的一个分歧点》(日 石冈浩撰) 16.《敦煌·吐鲁番出土唐代法制文献研究之现状》(日 辻正博撰)(15-16,收入《法律史译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版) 17.《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军礼”确立过程之概观》(日 丸桥充拓撰) 18.《日本的唐代官僚体制研究——以官制结构和晋升体系为中心》(日 小岛浩之撰) 19.《唐代的上墓礼仪——墓祭习俗编入礼典及其意义》(日 江川式部撰)(17-19,收入《法律史译评》(2013年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版) 20.从汉律到唐律——裁判规范与行为规范(日 富谷至撰) 21.隋唐王朝朝贡体制的构造和展开(日 榎本淳一撰) 22.唐代官文书体系及其变迁——以牒.帖.状为中心(日 赤木崇敏撰) 23.宋代中国的法与刑罚—日本的研究轨迹(日 德永洋介撰) 24.明代内阁职务形成过程之研究——以经筵制度的成立为分析焦点(日 高桥亨撰)(20-24,收入《法律史译评》(2014年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版) 25.《汉唐法制史研究·序论》(日 富谷至撰),吴玉章主编:《中国法律史研究》(2016年卷),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53-259页。 26.《<大宝律令>的制定与“蕃”、“夷”》(日 大高广和撰,第二译者) 27.《北宋时期的<盗贼重法>》(日 德永洋介撰) 28.《天圣捕亡令与身分制——以与奴婢相关的规定为中心》(日 吉永匡史撰,第二译者) 29.《<新律纲领>与明律》(日 奥村郁三撰,第二译者)(26-29,收入《法律史译评》(第四卷),中西书局2017年版) 30.《<唐六典>编纂的一个剖面》(日 榎本淳一) 31.《1930年代前半期的中国检察制度》(日 久保茉莉子)(30-31,收入《法律史译评》(第五卷),中西书局2017年版) 32.《<唐令拾遗>序说》(日 仁井田陞) 33.《永徽二年东宫诸府<职员令>的复原》(日 土肥义和)(32-33,收入杨一凡、朱腾主编:《历代令考》(上.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34.《唐代县行政下“不良”的犯罪调查》(日 石野智大,收入《法律史译评》(第六卷),中西书局2018年版。 35.《由唐代&濒迟;厩牧令&驳迟;复原所见的唐代交通体系》(河野保博) 36.《日唐关市令的成立和特质——以对于关税的法规为中心》(吉永匡史) 37.《日本&濒迟;仓库令&驳迟;复原研究之现状》(武井纪子)(35-37,收入《法律史译评》(第七卷),中西书局2019年版) 38.《举重明轻·举轻明重与比附》(上)(日 川村康) 39.《唐律中流刑的本质——以与恩赦的关系为中心》(日 辻正博)(38-39,收入《法律史译评》(第八卷),中西书局2020年版) 随笔:
1.《レンズを透して见た古都》,《人文》第58号(2011年),第1-6页。 2.《阳光规范实践下的减刑假释制度》,《人民法院报》2014年11月6日“实务周刊”。 3.《“法无定法”徐徐善诱 “茶禅一味”润物无声》,《我的厦大老师》,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4.《族刑中“已出之女”的缘坐追刑》(第一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9日。 |